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中心

郑芝溶的乡愁诗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5-06

延边广播电视大学   玄春妍

故乡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地方,是一个家园,一个爱的港湾的代名词。对故乡的爱恋是所有诗人、作家所必然涉足的主题,因为那里的一切都牵动了诗人的心。尤其是在战争爆发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韩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郑芝溶有着自己的家仇国难,他正值青年有着满腔的热血,万丈的豪情。因此难免在诗中有着不忿和彷徨,更重要的是有着对“故乡” 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这些感情的滋生,必然要有排遣的方式,而他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以冷静的,节制的感情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年轻的诗人,留学日本,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大学生涯,1932年才回到家乡。郑芝溶从14岁就离开了家,在感情上对家的眷恋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感情是对母亲怀抱的渴望,而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声音,无不牵起他的回忆,他精神的乐园又在哪里呢,他不断的找寻着真实的和虚幻的家园。

韩国现代文人的诗作中也有很多以“故乡”为素材的文章。这当然与个人的经历有关,同时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韩国近代正值殖民地时期,那时的文人对故乡的关注当然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他们的诗作中具有明显的故乡丧失的普遍性。韩国近代文学中,故乡和民族史有关又与近代社会的异化不无关联。对故乡主题的研究从金起林开始,之后有更多的学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考察,而且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写故乡的作品日益增多。郑芝溶的代表作《乡愁》,显示了一种回归和失乡意识。也正是《乡愁》这首诗使郑芝溶成为了韩国现代诗的顶峰。                            

《乡愁》1927年发表在杂志《朝鲜之光》65号上,当时的郑芝溶在日本的同志社大学留学,身处异国他乡的郑芝溶,在这首诗里他所思念故乡是以韩国典型的农村面貌的为背景。这首乡愁中出现的故乡不同于他其它诗中的故乡的哀切,在这里形象的刻画了故乡的原貌,勾勒出故乡尽管贫穷却有其浓郁的人情味。如:第一小节对故乡村庄的空间里的风景画运用了远近法描写,设定“老故事里回旋”的故乡的自然风景为背景,这些唤起了他对故乡的追忆。听觉意象的视觉化,这种心象在“在日落时分的金光中懒洋洋地叫唤”中有所表现,使空间更有实感。“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被遗忘在梦中”把过去和现实连接起来,诗中切实的充满了那种美好的感觉。第三节中“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故乡,即心灵的家园。《乡愁》这首诗中还有一些对当时韩国风土的描写,典型的韩国农村的特点那种家族代代传下的风俗,抒发了对故乡的丧失感和哀切的思念。

郑芝溶在初期关于思乡主题的撰写是家庭、家族的缩影,在他的诗中也多出现童年的故乡,在那里有痛苦也有快乐。《乡愁》作为从日本留学后的作品,这里是全景式的再现了故乡的原貌,描写了那个地方,并表达了那时的情绪——对故乡的思念,把故乡的特征分段成五个部分。如“我那平凡朴素的妻子/赤脚走过了一年四季她们背负炎热的阳光捡拾起稻穗”等诗句。想象的空间中回忆故乡的面貌,那是归乡后已然发生了变化。诗中反复的吟唱着“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被遗忘在梦中”,好像从遥远的童年传来,比较之下他在异乡过的生活是孤独和艰难的,因此感情迸发的结果必然是远行人对故乡的思念。

韩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和日本帝国对韩国殖民的开始时间上大略一致,所以在韩国现代文学中对故乡的失落感以及对国土沦丧的感情同样地体现在作品中。因为是在日帝统治下被迫丧失故乡,所以虽郑芝溶有意识地追求现代意识,但由于受到社会和人性的异化以及殖民统治下的韩国现实的限制,使得他还产生了与此矛盾的封建农村共同体强烈怀念的感情。在封建农村共同体不存在的那段现实里,他不断探索和故乡相同的某种空间,所以他的故乡意识可以说是流浪意识。郑芝溶好像从来就未曾有过家,早年离家,远赴日本,回到家又是那样一幅萧索的景象,战争爆发又被掳到北朝鲜,一生是那么的坎坷。

郑芝溶的“思乡”诗意境就较为小一些,他的诗中有很多对故乡风土的描写,体现的是一种家族的情感,他的感情一直在流浪,好像永远找不到寄托,呈现出一种流浪意识。